2021年6月10日和17日,2020级19名全日制专硕研究生进行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汇报。

(Z2022001曹恒)
系统分析法来源于系统科学,是一种系统研究的方法,它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构成事物的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优化可行方案,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系统及系统分析法的定义、系统分析的特征与要素、系统分析法的种类、系统分析法的操作步骤这几个角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实例讲解了系统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Z2022002陈宝发)
文本挖掘,也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文本数据中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过程。文本挖掘通常涉及构造输入文本的过程,在结构化数据中导出模式,最后评估和解释输出。文本挖掘的步骤大致分为六步,分别是收集数据、确定数据源、组织文本、特征提取、分析数据和得出分析结果。文本挖掘主要应用于文本分类、自动化摘要、主题分析、情感分析和观点分析等领域。

(Z2022003封懿)
K-means算法是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在1967年由MacQueen提出并详细描述。由于简洁和效率使得它成为所有聚类算法中最广泛使用的。其方法是给定一个数据点集合和需要的聚类数目k,k由用户指定,k均值算法根据某个距离函数反复把数据分入k个聚类中。K-means算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有用户分类、用户需求、文献服务、主题挖掘等方面。

(Z2022004顾天玉)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与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有效的观察包括正确的观点、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对观察对象的知识预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记录整理材料的方法。可随时随地运用,并排除被观察者的主观成分,如果采用到观察法,要善于综合地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Z2022005顾子慧)
DEA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计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Z2022006郭科远)
对策论亦称竞赛论或博弈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对策问题的特征是参与者为利益相互冲突的各方,其结局不取决于其中任意一方的努力而是各方所采取的策略的综合结果。图书情报学科存在利益不同的对立双方,如信息生产者与信息使用者间存在的矛盾,还存在大量的对策问题,如竞争情报等,而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语言去近似地刻画一个实际研究对象,构建一座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并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现代计算技术达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目的。借助数学建模方法可以利用对策论解决本学科许多问题,这也是本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数据科学。

(Z2022007姜灵玉)
费尔克拉夫于1992年提出了批判性话语分析法,是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分析关键词汇,以及情态、隐喻等有突出特征的语言,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解读话语的意识形态,揭示语言、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批判性话语分析法聚焦社会矛盾和冲突,关注社会的意识形态,而非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学层面对话语的运用。这种对社会主流语言语篇及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分析的方法,正在不断地向更深层次发展。

(Z2022008李人杰)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是一种文档生成模型。它认为一篇文章是有多个主题的,而每个主题又对应着不同的词。一篇文章的构造过程,首先是以一定的概率选择某个主题,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以一定的概率选出某一个词,这样就生成了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词。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生成了整片文章。当然这里假定词与词之间是没顺序的。

(Z1922012邢汝川)
相关性检验是实验类论文分析里应用广泛,基础且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自变量类型的不同需要选取不同的检验方法。相关性检验方法分为三类:(1)皮尔森相关性检验,主要应用于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的情况。(2)斯皮尔曼相关性检验,主要应用于一个变量为等级变量的情况。(3)交叉表卡方检验,主要应用于两个变量为名义变量时。

(Z2022010刘沁芃)
跨学科研究法是一种团队或个人的研究模式,整合来自两个及更多学科或是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巧、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以推进基本的知识或解决诸多问题,而且其解决方法超越了单一学科或是单一研究实践领域的范围。之所以需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是因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复杂系统的问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为了使社会产生进步,跨学科研究法必不可少。

(Z2022011潘皓天)
倾向得分匹配法易于理解、可行性高、结果稳健且应用范围较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其原理是通过均衡二手数据中处理组和对照组间的协变量分布,实现了“事后随机化”,从而减少了估计处理效应(treatment effect)时的选择性偏差(selection bias)。使用倾向得分来度量个体之间的距离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维变量,而是取值介于[0,1]之间,即使处理组与控制组的样本离得很远,但仍可能有样本的倾向得分值非常接近。

(Z2022012钱婧)
QCA(定性比较分析法)是基于布尔代数的基本原理,利用集合论的思想考察复杂社会现象的原因组合路径和影响方式,它整合了传统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各自优势,从组态视角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QCA方法包括数据校准和赋值、必要性检验、真值表构建、标准化组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五个步骤。在最新的研究中,学者认为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是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Z2022013沈钰淇)
语义差异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又称语义分析法、双极形容词分析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harles E.Osgood)和其同事创立的。通过人的联觉和联想,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某一事物或概念的意义的一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具体的事物:如金钱、学生;特定的人或物:如贾宝玉、日月潭等;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宗教、联招制度等。广泛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等。

(Z2022014田一)
回归分析是一类基于预测变量、解释变量、自变量和回归变量来预测一个或多个响应变量、因变量的统计方法。所谓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指在回归分析中,如果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多元回归。在日常生活中,问题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由多个自变量的最优组合共同来预测或估计因变量,比只用一个自变量进行预测或估计更有效,更符合实际。

(Z2022015王萌)
作为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方法的“远读”,大致指不依靠传统的精耕细作式的深度阅读文本,而基于数据统计对文学进行宏观的分析,通过海量文献数据的统计呈现出文学(研究)的某种样态和趋势,从而发现细读方法无法看到的整体特征和演变过程。“远读法”在数字人文领域及文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①分析作者写作风格;②挖掘人物关系网络;③分析人物情感倾向性;④挖掘潜在的叙事模式;⑤探索一定历史时期文学模式的变化。

(Z2022016王怡莹)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H.Weihrich提出的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方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Z2022017韦韬)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者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比较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技术效率值=1,则表示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技术效率值<1,则表示决策单元相对无效,需要通过差额变量分析,确定被评估的决策单元哪些要素存在投入过多或者产出不足的现象,以此支持对投入产出的重新配置。

(Z2022018张天艺)
实地调研法是学位论文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从人类学中借用过来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是指为了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对研究对象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获得的数据也更有说服力。

(Z2022019赵思远)
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