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数字人文技术在古籍文献整理中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度融合。2025年4月17日,在江苏大学一楼学术报告厅,南京农业大学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包平教授就“数智赋能的古籍物产文献整理与利用”这一主题展开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旨在通过数智技术,挖掘古籍物产文献的学术价值,为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包平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农业院校教育技术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等,率先提出构建农史领域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包平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工作的进展:从《方志物产》到方志物产,再到物产;从物产到数字物产,再到数智物产;数智物产的应用场景及知识生产的新范式;中华物产的演进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协同逻辑。包平教授重点介绍了《方志物产》的“前世今生”,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从海量的信息中将知识点标注和挖掘出来,并进行归纳、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与方法,开展《方志物产》史料中物产分布与传播、物产名与人名之间等网络关系知识发掘与可视化呈现探索。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包平教授进行了详细地解答,并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参与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不仅领略到数智技术对古籍研究的革命性影响,更深刻认识到跨学科合作在社科领域的重要性。
供稿人:周玮奕(2024级学硕)
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