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多名研究生参加“破壁与赋能:多学科驱动下的数字人文”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

数字人文研究浪潮迭起,逐渐成为显学。然而,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依然难以打破,研究共识尚未凝聚,跨界合作仍待加强。由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办的“破壁与赋能:多学科驱动下的数字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5月22日在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科技信息研究所2018级研究生周树斌、2019级研究生姜思凡、周宇婷、王世鹏;2020级研究生孙悦帆、刘沁芃参加会议。

QQ图片20210523160905
本次会议邀请了图书情报领域“数字”学者与史学领域“人文”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多学科驱动下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探索学科间的赋能之道,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研究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许益军致辞下正式开幕。研讨会特邀报告共分为4场13个主题报告,部分精彩内容如下:

1.刘炜(上海图书馆研究员)——数字人文平台架构及语义互操作设计

该报告首先区分了广义数字人文与狭义数字人文的不同,指出当前数字人文发展现状,即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使得数字人文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研究成果上不断突破。基于数字人文应用系统,我们可以实现从占有材料→发现事实→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发表交流,从而实现我们的研究目的。语义互操作的解决包含两个层次:语义描述层—利用元数据(词表)和本体方法;协议层—REST,Linked Data.

640

2.王晓光(武汉大学教授)——文化遗产智能计算:路径与趋势

文化遗产是记录人类文明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内涵,是人文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础素材。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着眼点在于,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存在问题与挑战有:文化遗产尚未转化为可深度利用的数据生产要素,无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严重不足;跨学科研究与教学体系尚未建立。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以及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支撑,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建设文化遗产相关的多模态大数据资源;开发智能化的软件平台与系统工具来实现3D建模与虚拟呈现;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研究范式创新。

640 (1)640 (2)

3.王军(北京大学教授)——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自动整理领域的应用

文献载体对历史研究方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智能时代古籍的数字化极大丰富了大数据材料,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的建设。北京大学在汉语古籍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优异成果,古籍文本自动句读、专名识别的正确率在学界领先。NER之后,我们可以基于存留的史料,重建过往的史实,探索在历史研究对象间的联系和规律,解释触及历史现象和过程背后的深层动力。

640 (3)640 (4)

4.包平(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方志物产数字人文研究实践与思考

方志(地记、图经)是中华独有的一种历史文献,地方志文献约占存世古籍的十分之一,数量庞大,但其保存流传现状却不容乐观,遗失缺失严重。方志中记录着诸多物产(动物、植物、矿物、货物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生现状,为社会史、经济史、农业史、生态环境史等研究提供史料;其记载的各地农作物、果蔬的种植历史及品种资源,可以为我们描绘动植物分布、变迁的地图,进而可辅佐追溯和还原物种演变的线路图。《方志物产》的数字化及智能处理过程中,基于描述物产语境的分布情况,结合古文语言学的特征,指定了分词与词性标注一体化的规范,开发了相关标注平台,智能考证,可解决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信息不详、不准的难题。现存发展障碍有:版本差异与资料完整性;字和词的解决方案(集外字难题);别名、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的智能考释等。

640 (5)640 (6)

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莱顿大学魏希德教授纷纷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分享了“数字环境下的研究周期和东亚数字人文的关键问题”,与会代表无不惊叹外籍教授中文地道。专家报告结束后,“人文”学者与“数字”学者就“‘数字人文’学科化的潜力和最大阻力、未来的“数字人文”学者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基础技术能力”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专家们一致表示“数字人文”的前途是光明的,“数字”与“人文”的分歧、学者之间的逻辑鸿沟不可避免,未来的“数字人文”学者将是集人文素养与数字技术于一身的人。参加此次会议,既让我们深感人文历史的博大精深、人文学者博通古今的文化素养;同时数字化技术的智能、数字学者敏感的计算嗅觉也使我们惊艳。我们身处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数字人文”学科化是时代的产物,热度能否保持尚无人知晓,但学科的“数字化”将是未来世界的普遍性特征。盛世之下,吾辈不应自我设限,固步自封;当以本专业为基、师他学科之所长,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供稿人:姜思凡(2019级学硕)

2021年5月24日

Copyright◎江苏大学图书馆 版权所有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