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五棵松讲坛】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赓续与传承--以《典籍里的中国》代表性典籍为例

发布时间:2023-12-04 浏览次数:

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五棵松讲坛”活动于2023年12月1日,主题围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赓续与传承--以《典籍里的中国》代表性典籍为例”,在江苏大学图书馆六楼空中教室,由刘桂锋所长为同学们开展讲座。“五棵松讲坛”自开展以来,在浓郁校园人文氛围、丰富师生人文知识、拓宽师生人文视野、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充分认可。


首先,刘桂锋所长带领着同学们简要了解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国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其中,耒耜作为一种农具,它是农业文明的象征,我们学校的农业工程学院的大楼,就叫“耒耜大楼”,它体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中有农,以工之农,增加了校园这一个特色的文化,增强师生“知农爱农”的这种意识。

其次,刘桂锋所长从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方面进行讲解,分别从“农为邦本”,重农思想和利农政策相结合;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用地,用养结合,提高土地再生能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并举;保护自然资源,重视生态平衡这五个方面进行总结。这些传统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接着,刘桂锋所长选取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中的四部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唐代陆羽的《茶经》以及《永乐大典》这些著作都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领域和时代的卓越成就。前人用勤劳和智慧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最后,刘桂锋所长以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如何感悟农耕文化、传承农耕精神。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智慧农业的视频,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智慧农业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供稿人:居子轩(2023级专硕)

日期:2023年12月2日

Copyright◎江苏大学图书馆 版权所有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